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
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2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习,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习,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 ……此处隐藏17638个字……本上是这样的: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老师给学生讲解文学常识,老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的,这样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改进,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学首先要从教材选编做起
作为教材的编者在选例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喜好,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篇文章,是否能喜欢。无论这篇文章多有价值,如果学生不喜欢,那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讨厌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较强,文本不是非常晦涩的文章,学生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他们现在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还是比较感性的,自然对感性的东西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这样由浅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就如一棵刚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风暴雨冰雹地震,它不仅不能正常生长,于其反而是一种摧残。所以教材的选编者应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毕竟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进
现在语文教师只要讲文言文肯定会讲"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没有这一环节似乎就不是学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讲了千遍百遍,学生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可老师还是得强调,为什么?因为这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能不强调吗?所以学生无奈,老师也很无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探究词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样的词,就像“而”“也”之类的,完全没必要考查的这么细。即使我们把这类的词全部从文中删除,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不会受任何影响。那我们干吗非要在这些“无用”的东西上大做文章呢?我们岂不是作无用功?所以我觉得文言文的考查还是应放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看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精神食粮是什么,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三改变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被动接受和主动探索两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肯定要比老师死板灌输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过主动探究,学生还可以从中总结规律,学会融会贯通,既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那么,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在这以我讲《鸿门宴》的方式为例,愿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在讲《鸿门宴》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给学生讲文学常识,再讲重点字词句,而是在讲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先预习课文内容,若有阅读障碍,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了解整个故事情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将让学生以说评书的形式把《鸿门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求讲的生动有趣。在布置完任务之后,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有点跃跃欲试了,毕竟作为高一的孩子他们还是有较强的表现欲的。第二天一上课,我想检验一下学生做得怎么样,采取自愿原则,一位学生主动走上讲台,黑板擦一拍,便开始演说《鸿门宴》,一开场感觉很像模像样,说得也很生动,有点单田芳的架势。可这位同学毕竟是初次表演说评书,有点紧张,说到某个地方,下面的情节突然遗忘了,这时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学齐声给他提示,评书继续,涛声依旧。当时看到这个场面,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因为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得了果实,这样的果实是最甜的。同样,之后的文学常识也是让学生自己来讲,有遗漏的地方我再作补充,而且在梳理重点字词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过,因为学生在准备评书的时候大部分都已解决了。
随后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生对内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改编成一个舞台情景剧。结果学生也是热情高涨,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从而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当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点,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授方法,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觉得有一条宗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主体,成为主动者,主动去汲取知识和营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们才能长成真正的参天大树。
以上是我谈的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也是有感而发,特别是面对学生的抱怨,面对学生的那种痛苦的表情时,感觉心情非常沉重。当某种东西的存在对于一个人是一种痛苦而不是享受时,那我想这种东西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文言文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去继承、发扬,而不是负担、痛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的问题。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学心得体会13通过参与学校古文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多,给予我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许多启发。各位教师的讲解风格不同,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新颖,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同时也让我从中总结出文言文教学的几点要领。
1、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基础
针对初中生的水平、接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多音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会对以后的高中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中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温故知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和总结,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即使遇到陌生的课外文言文也不感到棘手,而能够去从容应对。
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赏析等。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身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等角度出发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和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在此次活动过程中,老师们都通过课堂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形式,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总结、通假字的总结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渔”我们教师应该把捕渔的具体方法告诉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让文言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课堂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