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5 12:24:11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1

4月30日在“草庙学区高年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上了一节诗歌教学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中《古诗三首》其一《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结合注释、想象自主弄懂诗意;通过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感悟了解诗情;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利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用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诗歌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田园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感情。下面就结合教学中较有效两个环节,谈谈这次诗歌教学的体会。

自主探索诗句的意思。在初读感知全诗后,我安排学生结合注释自主探索诗意。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理解能力,但在诗歌学习中,面对一首新诗,往往不知道怎样去下手。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交流:在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样学的?通过交流明确:只有先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才能更好地读、悟古诗。进而我知道学生学法: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句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先自学、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读懂了哪句,期间适当对一些字词的释义加以指导和强调,点拨言语表达上的顺畅。每一行诗句意思清楚后,再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通过这样的“解词—理句—连意”的过程,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诗句的大概意思,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并且学会了这种自主探究诗意的方法。

读悟结合,互相促进。在体味诗境,感受诗情这一环节中,前两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我先让学生边度边想象画面,想象这两行诗句写了什么内容,除了诗中写的,你还能想象到什么?结合“昼夜”等词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再组织学生谈感受,充分交流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这两行,通过有感情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感悟。后两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结合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再结合“学种瓜”这个动作,边谈感受边读。读后说,说后读。在整个体味诗境、感悟诗情的环节中,始终把学生的“读”和“悟”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悟诗情,又通过读入诗境。以读促悟,又以悟促读。通过一遍遍,不同形式的有感情读诵,学生越读越好,对诗歌的理解也越加深入。

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把情感最终定位在“快乐”。我意图使学生能在诗中读出快乐,并能把快乐读进诗中。我更希望我的课堂也能时时充满快乐,为此我将不懈去努力、追求。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2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在辞官归乡之后写的一组组诗,共六十首。课本中的古诗即是选自其中的一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因此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就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古诗,并配以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带着理解记忆。

首先说一些这节课的优点:

1. 第一个环节,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诗画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有兴趣。只有来自学生中间的东西,学生才更感兴趣。兴趣是学好的最好的前提。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范成大的资料也是比较成功的。这个环节与说课的时候有所不同。说课的时候我的思想是让学生看文字,但是改成视频之后,效果比较好。学生非常喜欢看,而且在得到了视觉享受之后也记住了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实实在在认真看了。而且看过之后的东西记忆会比较深刻。

3.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本来这个环节在理解完了诗意之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天过去了,却没有行人经过,那些人都是干嘛了?因为之前观看了很美丽的乡村画面,学生还没有从那个思维中走出来。所有答的问题都是我不曾想过的,比如学生说那些人都在家里避暑,或是说躲在家里不出来怕踩坏了菜花等等,都是很有想象力的。通过这个环节我不能不承认预设是多么的`重要,但是百密毕竟有一疏。要想尽量小的避免预设不全的问题我认识提前试讲比较重要。因为这节课我在另外两个班里试讲之后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说对。所有即使这次学生的回答再发散,奇怪我也是有应对的心理的。

4.让学生动手参与古诗的学生当中。我做了精美的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游戏。这个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因为避免了以往枯燥的背诵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有了团结协作与竞争意识。

5.让学生不同形式的展示古诗。比如歌唱,打节拍等等。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很自信,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1.不过第一个环节我在说明要求的时候只说“请同学们连线”但是没有连完之后再背一背。如果事先说明学生可能会有一小部分不敢举手。以后在讲课中要把问题设计全面,不要有遗漏。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更有技巧。

2.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精准。在拼图的这个环节没想到学生小组合作的这么好,他们分工特别明确,动作也很利索,所有很快就把古诗拼好了。我本来想剩下的时间估计够学生拼完就不错了,没想学生能够有时间展示。正式因为学生拼图特别迅速,所有我让学生去展示,但是因为展示的环节又是机动的,所有加上展示之后又显得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时间再多给几组来展示,会更好。这样只能用两个组来展示,本来是想对于形式好的,可以让这个组带领全班来用他们的形式朗读古诗。

以上几点是我对这节课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这种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一直伴随着自己前进。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 ……此处隐藏9669个字……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其他教师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景物、场景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然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通过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诗的.前两句,我尝试通过“梅黄杏白”、“麦白菜稀”这些充满色彩感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展现了“昼长人稀”、“蜓飞碟舞”的两个画面,以动衬静,显得更静,这样,一幅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

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和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13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

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14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生动导入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全诗语言古朴,描绘细微,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女耕织,日夜辛劳,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渴望加入到劳动中的情趣场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村童的赞扬。

这种乡村题材的古诗,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距离是有点远的。所以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拉近学生与古诗描写的生活场景之间的距离。在导入的部分,通过直观的图片,再现乡村劳动的场面,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夯实基础 古诗学习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积累语言。围绕着这一个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先把古诗读正确,再读出古诗的节奏,最后了解诗意。课堂中的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朗读训练,读出古诗的味道。学生也在反复的练习中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三、读写结合 《四时田园杂兴》此首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多读后就能够意会。对古诗表达的情感也可以在多读,结合意思的理解中水到渠成的理解。如何让此首古诗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我挖掘了一个读写训练点:想象小孩学大人种瓜的有趣场面,想象小孩会怎么说,怎么学,把想到的写下来。此处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让此课的教学有了厚度。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15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是陶冶情操的好教材。

反复朗读,感情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意境,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诵出诗歌的意境,是我这节课设想达成的目标。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是:

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二,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整节课下来,学生没有进入诗歌的意境,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我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原因之一:在教学第一步骤,给学生自主读诗的时间有点少,集体朗读不能代替个人自读。读不好,教学第二个环节自然不好深入。

原因之二: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

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忙碌景象,距离现在孩子的生活也比较遥远,如何引导他们感受农村男女夜以继日,辛勤劳作的劳动场面,进入诗歌描写的意境,读懂作者的情怀,若适时补充一些人们劳动的画面,学生应该更容易入境。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因而整节课学生始终游离于诗歌之外。

我想,今后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探索,真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我今后课堂教学中应该付诸于实践的首要任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