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时间:2023-12-16 23:58:4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1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可贵之处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已板书课题,点击幻灯⑴:课文封面图]

2.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生答,师在“樟树”一词下加▲▲)。

3.那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在人名下方加曲线)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

1.[点击幻灯⑵:樟树图]你能用什么词来描述这棵樟树吗?(指名交流)

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樟树的呢?(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读后交流:[点击幻灯⑶:第四段文字]

⑴指名读。

⑵找一找哪个词最能表现樟树的特点?(生交流后点击“蓬蓬勃勃”)

⑶指名读好这个词,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你从哪里感受到樟树是蓬蓬勃勃的呢?(生自读圈点,再抓关键字词说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5.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经受自然界的多少磨难呀!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赞美一下樟树吗?

仿造说句[点击幻灯⑷: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_,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6. 多么顽强,充满生命力的樟树!想让樟树的形象永远记在脑海中吗?(指导背诵第四段)

[点击幻灯⑸:填空式文字,指名学生试着口头填完整。

点击幻灯⑹:显示樟树图,要求学生看图背诵第四段,再指名配乐背诵。]

7.过渡:樟树不仅蓬蓬勃勃,显示了它的外形美,课文还写了它具有——(学生接说,师板书:可贵之处)。请同桌一起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语句,加上()。

8. 读后交流:樟树的可贵在哪里?[生交流后,点击幻灯⑺“而樟树本身……就在这里。”]

9.从哪里具体看出“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点击显示“即使……仍然……”,“只要……就……”的句式,指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10.教师引读“可贵之处”的语句,提示关键字词读重音。

11.既然主要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指读“别的树木……寄生在树上。”)

12.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要写别的树木?

13.探究樟树的可贵之处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呢?

⑴[点击幻灯⑻:宋庆龄像和有关事例介绍]看图,说说宋庆龄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如美丽、高贵、典雅等)

(2)再读资料和显示幻灯⑼:和孩子们的合影图,交流:宋庆龄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如爱国、爱民、坚强勇敢、一身正气、热爱儿童等。)

(3)教师提示:作者表面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板书:高贵品质)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使樟树具有了象征意义。

[引说:宋奶奶一生永葆革命的青春,就如樟树___________________;

宋奶奶一身正气让敌人害怕,就如樟树___________________;

宋奶奶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心中,就如樟树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引入:难怪周恩来让宋庆龄搬个家,她却不肯。当时她是怎么说的?[点击幻灯⑽,指名读句,交流体会:她为什么舍不得?]

2.引读: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

3.齐读第1—3自然段,读出对樟树的珍爱与不舍之情。

4.小结: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相依相伴,共同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樟树身上体现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因此,对这两棵樟树不仅仅是喜爱,还有着深厚的感情。

四、学文第6自然段

1.如今,人们—(引读第六自然段)[点击幻灯⑾:第6自然段文字和图象]

2.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学生自主交流,师相机提示)

3.“崇敬”什么意思?“瞻仰”什么意思?(指名解释)

4让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话。(有感情地齐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是啊,这樟树不再是两棵普普通通的樟树了!在人们心目中,它显现这宋奶奶的人格魅力,它是宋奶奶高贵品质的象征。[点击幻灯⑿:介绍樟树奖]

2.最后,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怀念,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举行故事会。

3.实践活动:有机会去上海瞻仰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樟树的特点,感受宋庆龄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三、品读课文

1、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

2、指名读第四小节:你觉得本节中哪个词能概括樟树的特点?

指导朗读。

3、指名读第五小节:这一小节又告诉樟树有什么特点?

体会句子内涵: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4、通过对这两棵樟树的了解,宋庆龄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

5、你现在明白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离开他们,为什么人们爱与他们留影纪念。

四、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她。

2、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四、五两小节。

板书:

蓬蓬勃勃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香气拒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 ……此处隐藏5738个字……>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

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

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8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 樟树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

繁()()() 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